首 页 >>
理论与实践 >> 有关章法的几大重要因素
有关章法的几大重要因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关章法的几大重要因素

一、什么是书法的章法

    章法作为一个词语,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,比喻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。书法章法是指一件书法作品中各种视觉因素的组织,在安排布置整幅作品时,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呼应、照顾等关系的方法。亦即整幅作品的“布白”。

书法作品的视觉因素包括线条、字结构、墨色、文辞、落款、印章等。影响作品章法的主要因素有各字的大小结构、墨色的轻重(包括笔画的粗细、书写时的含墨量与纸张的渗化性能等)以及字间关系、行间关系。

五种书体中篆隶楷书的章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,如篆书--小篆一般均横竖成行,行距大于字距,也可以打成方格。其行气中线总是在一个垂直线上。甲骨、金文不一定都要横竖成行,其行气可以错落自然,有欹斜,大小参差变化。隶书--在章法上特殊之处是,隶书因字取横势,故字距大于行距。楷书一般横竖成行,行距大于字距,或距离相近,有时可打成方格。也有将行距加宽,各行字与字横向不对行,小楷中颇多。

    书法章法中最难的是行草书的章法,今天我们就主要来谈谈行草书章法中线条、字结构、字间距、行间距、墨色几个方面的问题,并结合一些具体经典的作品进行分析。

二、线条

书法是以线造型的艺术,线条是书法最重要的构成要素。线条的粗细、曲直变化与书法艺术的生命活力息息相关。任何一条线都有它特定的情调,如细的线条给人以轻便、飘忽、灵动的感觉,粗的线条给人以稳重、端庄、厚重之感,直的线条给人以潇洒、干练、直接之感,曲的线条给人以艰涩、挣扎之感。线条作为书法的最基本构成要素,对章法的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更是谈论书法作为艺术的起点。在具体创作中可以根据表现需要进行线条粗细曲直变换,当然这要求书写者具有较高的线条把握能力。所以平时我们可以每天把练习线条的质量、表现力作为基础训练课,再穿插以别的书体的练习。被称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,以临篆隶作为日课,像《张迁碑》、《乙瑛碑》等都是他每天必修课,以此来提高草书线条的质感、表现力。

三、字结构

每一条线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,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即为字结构。两条或两条以上线段可以组合成无数不同的结构,这些不同结构也同样可以唤起人们心中很不相同的感觉,如楷书隶书篆书结构给人以安静、庄重、严肃之感,行草书则显得生动活泼得多,尤其是草书更是错落跌宕。

行草书字结构的变化总体来说可分为四种。

一是欹侧。欹侧是指字形体势的斜倾变化。欹侧能破平直、生跌宕。邱志文先生曾对王羲之草书《十七帖》做过统计,在全篇801处变化中,欹侧变化有198处,占总量的24.7%,位居所有变化手段之首。根据幅度大小分为渐变式欹侧和突变式欹侧。

渐变式欹侧通常有两种做法:1、调整欹侧幅度。如字形体势由正向侧或由侧向正的微妙调整,或者对连续的多字作欹侧幅度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依次渐变。这些变化平缓渐进,不显唐突。2、增加过渡因素。如在反方向欹侧的两个字之间,加入一个体势端正的字。这样,体势的变化便获得一个缓冲。我们用王羲之作品作为例子。

《九月十七日帖》释文:九月十七日羲之报:且因孔侍中信书,想必至,不知领军疾后问。

《何如帖》释文:羲之白:不审尊体比复何如?迟复奉告。羲之中冷无赖。寻复白。羲之白。

王羲之《九月十七日帖》首字“九”与“月”就是由侧向正的微妙调整,第三行“知领军”“疾后问”则是欹侧幅度由小到大的依次渐变。《何如帖》第三行“复”向右倾斜,“白”比较平稳过渡,“羲”向左倾斜。

相应地,字字之间突变式欹侧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:1、字形体势由正向侧或由侧向正的大幅转变。2、字形体势的反方向欹侧。如前一字左下欹侧,后字则右下欹侧;或者前字右下欹侧,后字左下欹侧。这些表现形式一般在草书中用到较多,尤其是狂草。

黄庭坚《花气熏人帖》释文:花气薰人欲破禅,心情其实过中年。春来诗思何所似,八节滩头上水船。

黄庭坚草书《花气熏人帖》中第二行“心”与“情”、“情”与“其”之间的反方向欹侧,第三行“来”与“诗”的反方向欹侧,“诗”与“思”之间的从侧到正的大幅转变等。

在所有经典的行草书作品中,字间渐变欹侧和突变欹侧的几种表现形式在章法中,会随着书家的技术的娴熟、情感的流动、文辞的变化而综合运用,表现水平的高下取决于书家驾驭结构的能力。

二是大小。字的大小变化是处理行草书章法的重要手段,在王羲之《十七帖》801处变化中,大小变化有153处,占总量的19.1%,在所有变化手段中位居第二。字体大小变化可以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渐变,也可以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突变。如王羲之的《奉橘帖》中“枚霜未降未”五字即是由大到小的渐变,这样的例子在行草书作品大量存在。字体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的逐渐变化给人以和谐有序、自然而然的感觉。而在草书中突变也很常见,如黄庭坚草书《诸上座帖》各个“执”与前后字之间和张旭草书《古诗四帖》等(如下图)。


《诸上座帖》释文:“诸上座为复只要弄唇嘴,为复别有所图,恐伊执著,且执著甚麽,为复执著理,执著事,执著色,执著空,若是理,理且作麽生执,若是事”

《古诗四帖》释文:“区中实哗嚣。喧既见浮丘公,与尔共纷翻。岩下一老公,四五少年赞”

字体的突然增大和缩小形成极强的张力和冲击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。而两种变化的综合运用,使章法既有反差强烈的轰然跌宕,又有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,既赋予刺激性又非常和谐。

三是错位。错位是指一行中上下两个字向反方向水平移动,重心连线由垂直变成斜线。错位是书法中营造奇险的有效手段。在王羲之的《十七帖》中801处变化中,错位占147处,占总量的18.4%,在所有的变化手段中居于第三。错位也有幅度较小的和幅度较大之分,幅度较小的所营造的奇险感较弱,所表现的视觉效果是以正为主,以奇为辅,是平中寓奇的,在行书中较为常用。幅度较大的错位所营造的奇险感要强烈的多,它所呈现的险势,需要在更大的章法中寻求平衡。草书尤其是狂草就经常使用幅度较大错位。如上面的黄庭坚和张旭的草书等。

四是牵连。牵连是指字与字之间线条的连带。牵连在行书中间隔出现,用以调整章法中过于平正、有摆放迹象的字,如王羲之《频有哀祸帖》中“不能自”“奈何奈何”“省慰”的牵连,使作品在规整中不乏灵动、流畅;王羲之行草书《大道帖》十字中分四笔完成,可谓一气呵成。而像怀素、张旭的草书几乎通篇都是字字牵连,仿佛情感也随着线条之间的不断推进奔涌而出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动。

 

《频有哀祸帖》释文:频有哀祸,悲摧,切割,不能自胜,奈何奈何!省慰增感。

《大道帖》释文:大道久不下,知先未然耶。

 

四、字间距与行间距、

字间疏密是指字体在间隔距离上的聚散变化,包括字间距和行间距疏密变化。在营造章法的空间效果上,字间疏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字体的密集,会加重浓、重、实的效果,字体的疏散,会有淡、轻、虚的效果,在一件作品中同时进行字间的疏、密处理,会产生浓淡、轻重、虚实的对比特征,而强烈的疏密关系则会使人产生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之感。因此它在章法处理中具有加剧刺激、制造动感、激发活力、凸显效果等天然优势。这在行草书作品中俯拾皆是。

五、墨色

书法是黑白的世界,虽然黑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,但通篇的黑白墨色终归会有单调之感,因此历代许多优秀的书法家们进行了对墨法的无限探索。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,也是墨法不断发展的过程,尤其是纸张发明以来对书法墨法的追求一直他们努力的一个方向。墨色的变化分好几种情况,一种是直接蘸浓墨书写,直到墨水写完重新蘸墨书写,会出现墨色从浓到淡、从湿到干再从浓到淡、湿到干的效果;二是在浓墨里加少量水或者在生宣上书写,那么出来的效果比第一种情况浓淡、枯湿对比更加明显,尤其是因为加了水以及纸的性能原因,使得作品中出现了自然的渗化效果,这种效果给人以一种水墨淋漓的感觉;三是浓墨里多加水,那么书写就从淡湿开始到淡枯,整个作品呈现出空灵、剔透的感觉。这是现在很多同时也画水墨的书家经常使用的;四是书写时毛笔先蘸少量水,然后再蘸墨,这样出来的效果就是墨色先浓湿,慢慢变成枯淡,呈现出墨色的“浓淡枯湿”效果。除了以上这些当然还有,比方说全用浓湿墨,在书写中反复用蘸墨;全用干笔,造成老辣效果;全用淡湿墨;全用淡干墨等,但这些墨色均会给人以缺乏变化之感。

总之,所有这些决定作品章法的重要因素在创作中应该是综合运用,关于具体如何在创作中使用,则应该是反复临习传统经典、对比它们之间各种章法关系,并在熟练练习基础上,通过自身不断领悟,从而达到随手书写、信手拈来的“忘我”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