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 >>
理论与实践 >> 赵永生浅谈格律诗的写作(提纲)
赵永生浅谈格律诗的写作(提纲)

             浅谈格律诗的写作(提纲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赵 永 生

 

古典文学形式中,有一种规矩严格的诗歌,人称“律诗”,由于它完成在唐代,所以唐代人称它为“近体诗”或“今体诗”,后代也就沿称。这都是相对于“古诗”、“古体诗”而起的名称。

古典诗歌经过了上古歌谣、先秦诗歌、骚体诗、汉乐府等阶段,至唐集中于绝句、律诗上,得到了大发展。在唐代之后,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。古体诗是继承汉魏六朝的诗体,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。近体诗在字数、韵脚、平仄、对仗各方面都很讲究,与古体诗截然不同。今天重点讲绝句和律诗的格律。

 

一、 什么叫近体诗?

古体诗俗称“古风”,可分为五古和七古,在唐朝人看来,从《诗经》到南北朝的庾信,都算是古,写作古诗,除要音韵和谐外,没有一定的标准。我们可以说,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,都是古体诗,也就是常说的“古风”。当然,古风也是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规律的。什么是近体诗或今体诗?“近”和“今”都是时间概念,表示近代、现代(或当代)的意思。“近体诗”这个名称不是我们起的。因为唐以前早就产生了各种诗体,发展到南北朝的齐梁时代,开始孕育了讲求格律的诗体,到初唐,这种诗已逐渐形成定格。唐初沈佺期、宋之问作的律诗,特别严谨地遵守这种定格。后人总结说:“律诗始于初唐,至沈宋而其格始备。”初唐沈宋诗是格律诗成熟阶段的标志。唐朝人把这种新兴的格律诗取名“今体诗”或“近体诗”,而相对地把以前产生的比较自由、较少束缚的诗,叫做“古体诗”或“古诗”,也叫“古风”,以示区别。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。

 

二、 什么是格律?

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。所谓格律是指一首诗的句数、字数、平仄、用韵的一种限定,它是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,用平常话说,就是指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格。诗的格律要素可以用这样六句话概括:

句中平仄分;上下粘对亲;偶句脚押韵;对仗须严遵;字、句有定数;用韵看古、新。

有的同志说,我写诗就是闹不清什么是平仄和押韵,有甚么办法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呢?对这个问题,这里用几句形象化的口诀帮助记忆:

押韵口诀: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

平仄口诀:进了这家门,就得讲辈分。

这里讲的一个是韵,一个是声:“一家人”是韵;“辈分”是声。旧时文人写诗大多遵从平水韵,称为诗韵。诗韵分106韵,即106家。声分四种,即四辈:平、上、去、入。四辈人有男有女,男的属平;女的属仄。词韵比诗韵宽,分为19部,凡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就合在一处,好比一个族系。

粘对口诀:各房有子女,对粘比高低,关键第二字,位置不能移。一、二句相对;二、三句比齐;三、四有差距;四、五音同一。从五到八句,对、粘循前例。

这里讲的是各句之间的“对粘关系”。

作诗讲究要”合韵”,又要“谐声”。“合韵”即押韵;“谐声”就是讲平仄。

例:不合韵的:

        横空出世样板戏,叱吒风云颠历史,

        手擎《讲话》指路灯,文艺战士撼山岳。

用了“史”、“岳”两个韵脚,不合韵。

例:不合声的:

        伟大领袖指道路,延安人民齐欢呼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场革命有成果,神州华人书宏图。

一、三两句用的全是仄声;二、四两句用的全是平声,没有抑扬顿挫。

例:合乎声律的:

朝辞白帝彩云间,千里江陵一日还。

两岸猿声啼不住,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
合乎格律的是不是就是诗呢?那也未必。比如:“甩开膀子加油干,大步流星奔小康”。这样的句子,充其量可以称为“格律溜”,不能称为诗,因为没有诗的意境。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。要讲格律,先明四声;明确四声,必讲平仄。

 

1、平仄:

我国地域辽阔,方言复杂,大致可分为两类:一类吴、闽、粤的方言;一类除此以外地区的方言。其差别,有的方言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;有的方言声调却比此要多,甚至可以多到九声、十声。但不管这些方言各有几声,都可以分为平和仄两大调。平仄声是古典诗文声律中最基本的因素。

古汉语的四声,即平上去入。所谓“平”,指的是平声;所谓“仄”,指的是上、去、入三声。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有四声,即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。其中阴平、阳平为平声;上声、去声为仄声。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,将其分别划归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中去,这就是平常所说的“入派三声”。

2、古韵与今声

当前,在格律诗的用韵上存在着一些争议。奉古四声为圭臬的老先生们认为,我国地域辽阔,许多地方还存在着入声,因此要法先人之法,坚持用“平水韵”来校准诗稿,比如,国字要念成“果”音;节字要念成“姐”音。不这样便是不合律。持今声的人对古声已不熟悉,认为国家推行普通话,就应以现代汉语的四声作为写诗的韵律。

那么,什么是古韵呢?古韵从古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。较早定型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成的《切韵》,它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韵书的基础上写成的,分韵一百九十三部。到唐朝开元年间,有一个叫孙愐的又编了《唐韵》,比陆法言的《切韵》多出上声一韵、去声一韵,共一百九十五部。到了宋代真宗景德年间,陈彭年、丘雍等奉皇帝之命,根据前代的韵书修订成一部《广韵》,共分二百零六个韵目,成为宋代的官韵。由于以上这些韵书过于繁细,此后又经多次繁简分合的变化,到了宋末,江北平水(今之山西临汾)人刘渊根据实用的需要,把上述韵书中规定可以“同用”的韵目合并起来,共得一百零七韵,这就是我们俗称的“平水韵”。后来元代的阴时夫编了一部《韵府群玉》,把刘渊书中的上声迥韵与拯韵合并,就成了一百零六韵的韵书。清康熙年间张玉书等奉皇帝命编了一部《佩文韵府》,分韵仍是一百零六韵。由于平水韵以及后来的《佩文韵府》具有官韵性质,所以直到今天仍是写作格律诗的押韵规范。

什么是新四声呢?

新四声是根据现代人口语习惯,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声律系统,关于它的形成,在北方艺人圈中流行的十三道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我在文革期间下工夫研究了十三道辙,发现它尽管接近于现代人的口语,但若用它来作为新诗韵的话,仍然有不太契合的地方。经过本人研究,现代汉语应该列为十四韵。为使大家容易接受并且容易记,我把它设计成了一种识别表:

 

韵例字: 解    放     军    战    士    热    爱

韵  名:节约  长江   人民  源泉  支持  活泼  开怀

原辙名:乜斜  江阳   人辰  言前 (一七) 波梭  怀来

韵例字: 伟    大    领    袖    毛    主    席

韵  名:回归  发芽  东风  秋收  高潮  读书  奇迹

原辙名:灰堆  发花  中东  由求  遥条  姑苏  一七

 

为便于记忆,最近又把新十四韵概括为两句诗:

韵例字:  月    上    高    楼    天    宇    静 

韵  名: 节约  长江  高潮  秋收  源泉  奇迹  东风

原辙名: 乜斜  江阳  遥条  由求  言前 (一七) 中东

韵例字:  花    开    锦    簇    翠    枝    茁

韵  名: 发芽  开怀  人民  读书  回归  支持  活泼

原辙名: 发花  怀来  人辰  姑苏  灰堆(一七)波梭

 

这新十四韵可作为大家写诗时使用的韵部。它比《诗韵新编》更为实用。我们如果要写诗,只要找出韵母相同或近似的字就可以了。但是要记住,除去写古风外,写律诗、绝句,只能上句落在仄声,下句落在平声(写词例外)。

对古韵和今声,中华诗词学会主张,两条腿走路,允许今声,不废古韵。但是强调,在同一首诗或词里二者不可混用。比如,在前边句子中“金屋”的“屋”做了仄声用,下面写到“翠竹”的“竹”时就不能当成平声,因为这两个字在“平水韵”里都是入声字,而在现代汉语中又都是平声字,混用的结果是不伦不类。

3、近体诗的四种格律:

基本句式:仄仄平平仄   白日依山尽,

平平仄仄平   黄河入海流。

平平平仄仄   欲穷千里目,

仄仄仄平平   更上一层楼。

以五言论,可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句型。(“○”代表可平可仄)

甲种句:仄起不入韵;

乙种句:平起入韵;

丙种句:平起不入韵;

丁种句:仄起入韵。

所谓何种句,是以首句在基本句式的位置来论的。

甲种句:甲 ○仄平平仄

        乙 平平仄仄平

丙 ○平平仄仄

        丁 ○仄仄平平

⑴甲乙与丙丁互换位置即为丙式。

⑵甲种句与丁种句首句异,后三句同,首句仄收。

  乙种句:乙 平平仄仄平

丁 ○仄仄平平

甲 ○仄平平仄

乙 平平仄仄平

⑴乙种句与丙种句首句异,后三句同,首句平收。

⑵此种句只有用3种基本句型,其中一、四句同型,无丙种句型。

丙种句:丙 ○平平仄仄

丁 ○仄仄平平

甲 ○仄平平仄

乙 平平仄仄平

⑴甲种句前后两联颠倒即为此式。

⑵与乙种句首句异,后三句同,首句仄收。

丁种句:丁 ○仄仄平平

乙 平平仄仄平

丙 ○平平仄仄

          丁 ○仄仄平平

⑴与甲种句首句异,后三句同,首句平收。

⑵只有3种基本句型,无甲种句型。

⑶首句、第四句相同。

  从以上可看出,甲丁两种句基本相同,不同之处在首字后三字,甲种句为平平仄;丁种句为仄平平,仄收改为平收。同样,乙丙两种句也基本相同,不同之处也是首字后三字,即乙种句为仄仄平;丙种句为平仄仄,平收改为仄收。所以,只要记住这几点“不同”,五绝的4种格律,就可当作两种来记,这不比一首首单记快多了吗?

格律口诀:头戴四种帽,分穿两种衣,不同在首句,句尾有玄机。

对比来看,增强记忆:

甲种句:   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丁种句:

仄仄平平仄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仄仄仄平平

平平仄仄平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平平仄仄平

平平平仄仄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平平平仄仄

仄仄仄平平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仄仄仄平平

甲、丁两式,除首句不同,其它三句均一样。

乙种句:     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丙种句:

平平仄仄平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平平平仄仄

仄仄仄平平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仄仄仄平平

仄仄平平仄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仄仄平平仄

平平仄仄平      ★           平平仄仄平

乙、丙两式,也是除首句不同,其它三句都一样。

需要说明的是七言句与五言句不同,七言句要在五言句的前边加上两个与五言前两个字相反的平仄符号,五言仄起的在七言中为平起(即五言“仄仄平平仄”,七言为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 );五言平起的在七言中为仄起(即五言“平平仄仄平”,七言为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 )。

 

三、五绝和五律

什么叫绝句呢?诗界对此说法不一。启功先生说:“绝字是数量观念。四句是一般诗篇起码的句数,所以称为绝句。”我认为,四句诗,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,就是“绝句”。也有人说,在律诗八句中“截取”四句,即是绝句。其特征是,以五言、七言为主。唐代以前已有绝句,虽然也要求押韵,但平仄较自由,为区别近体诗中的绝句,一般称它为“古绝”。近体诗的绝句是必须讲求格律的。

从句数看:五绝是五言四句;五律是五言八句。

从对偶看:五绝不要求对偶;五律必须按要求对偶。

 

1、五绝基本句型:

白日依山尽,(甲种句)  仄仄平平仄 (仄起仄收)

黄河入海流。(乙种句)  平平仄仄平 (平起平收)

欲穷千里目,(丙种句)  平平平仄仄 (平起仄收)

    更上一层楼。(丁种句)  仄仄仄平平 (仄起平收)(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)

此诗中“流”、“楼”是韵脚,为甲种句,也叫标准句。

2、五律基本句型:

国破山河在,(甲种句)  仄仄平平仄 (仄起仄收)

城春草木深。(乙种句)  平平仄仄平 (平起平收)

 感时花溅泪,(丙种句)  平平平仄仄 (平起仄收)

 恨别鸟惊心。(丁种句)  仄仄仄平平 (仄起平收)

烽火连三月,(甲种句)  ○仄平平仄 (仄起仄收)

家书抵万金。(乙种句)  平平仄仄平 (平起平收)

白头搔更短,(丙种句)  ○平平仄仄 (平起仄收)

浑欲不胜簪。(丁种句)  仄仄仄平平 (仄起平收) (杜甫《春望》)

此诗中“深”、“心”、“金”、“簪”,是韵脚,为甲种句,也叫标准句。

 

四、七绝和七律

从句数看:七绝是七言四句;七律是七言八句。

从对偶看:七绝不要求对偶;七律必须按要求对偶。

七绝:  月落乌啼霜满天, (仄仄○平○仄平)

       江枫渔火对愁眠. (平平○仄仄平平)

       姑苏城外寒山寺, (平平○仄平平仄)

       夜半钟声到客船. (仄仄平平仄仄平)

七绝基本句型,即是在五绝每句的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音节;七律则是七绝各种句型的加一倍组合:

举杜甫《春夜喜雨》例,加嵌字说明:

(云天)好雨知时节, (甲种句) (平平)仄仄平平仄(平起仄收)

(恰在)当春乃发生。(乙种句) (仄仄)平平仄仄平(仄起平收)

(万里)随风潜入夜, (丙种句) (仄仄)平平平仄仄(仄起仄收)

(一朝)润物细无声。(丁种句) (平平)仄仄仄平平(平起平收)

(荒村)野径云俱黑,(甲种句) (平平)仄仄平平仄(平起仄收)

(近岸)江船火独明。(乙种句) (仄仄)平平仄仄平(仄起平收)  

(待得)晓看红湿处,(丙种句) (仄仄)平平平仄仄(仄起仄收)

(方知)花重锦官城。(丁种句) (平平)仄仄仄平平(平起平收)

 

七律的主要特点

(1)、每首限定八句,七律共五十六字。

(2)、只能押平声韵。

(3)、每句平仄都有规定。

(4)、每篇三、四、五、六句必须对仗。

 律诗每两句为一联,第一联叫首联,第二联叫颔联,第三联叫颈联,第四联叫尾联。按规定,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,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。 
    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,有两种称呼法,一种叫“xx收”。 这主要由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决定的。甲种句中第二个字是“平”,最后一个字是“仄”,叫“平起仄收”;乙种句中第二个字是“仄”,最后一个字是“平”,叫“仄起平收”; 丙种句中第二个字是“仄”,最后一个字也是“仄”,叫“仄起仄收”; 丁种句中第二个字是“平”,最后一个字也是“平”,叫“平起平收”。

七律四个基本句式还可叫作“xx脚”,这要看首句的最后二个字。

   1 甲种句:平平仄仄平平仄。末两字是平仄,称之为平仄脚。

   2 乙种句:仄仄平平仄仄平。末两字是仄平,称之为仄平脚。
   3、丙种句:仄仄平平平仄仄。末两字是仄仄,称之为仄仄脚。
   4、丁种句:平平仄仄仄平平。末了两字是平平,称之为平平脚。

句式的区别:

1 、四种句式,有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之分。甲种句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,丙种句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,最后一个字都落在“仄”声,为“首句不入韵”;乙种句“仄仄平平仄仄平”,丁种句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最后一字落在“平”声,为首句入韵。入韵也叫定韵,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“决定用什么韵”。首句入韵后,下面的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都得是这一道韵,不能出韵;首句不入韵的,以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定韵。

2、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,称为长律。这种长律除首尾两联外,一律用对仗,所以又称排律。


  五、几个需要重点说明的问题 

1、关于句子中第二个字的重要性

每首诗的句型,一般说来是由首句来定的,而首句又是由第二个字来定的。上面句型中所讲的仄起、平起,即是指首句第二字而言的。不论是两句中的相对还是两联中的相粘,都首先要看第二个字,第二个字的平仄弄错了,整首诗的平仄一定都错了。

2、 什么是粘对?

重点:“两句相对”与“两联相粘”。

格律诗两句为一联。第一、二句叫“首联”,三、四句叫“颔联”,五、六句叫“颈联”,七、八句叫“尾联”。绝句只有两联,上联叫“出句”;下联叫“对句”。律诗的平仄,有“粘对”的规则。

所谓“对”,就是平对仄,仄对平。首句选定了句型,第二句则与之相对,这叫“两句相对”。相对主要看第二个字。首句第二字是仄,对句第二字一定要平,反之亦然,首句第二个字是平,对句第二个字一定要仄。

所谓“粘”,就是平粘平,仄粘仄。第三句第二字与前一句的第二字声调要一致,平声粘平声,仄声粘仄声,这叫“两联相粘”。

粘对的作用,是使声调多样化。如果不“对”,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;如果不“粘”,前后两联的平仄又一样了。违反了粘的规则,叫失粘;违反了对的规则,叫失对。是否符合粘对规则,重要的是要看每句的第二个字。这里须要记住一句话:一二两句要相对,二三两句看相粘,律诗、古风区别大,句中二字是关键。

例:红军不怕远征难,

万水千山只等闲。

五岭逶迤腾细浪,

乌蒙磅礴走泥丸。

金沙水拍云崖暖,

大渡桥横铁索寒。

更喜岷山千里雪,

三军过后尽开颜。

⑴两句相对:头二句“红军”的“军”与“万水”的“水”是相对。

⑵两联相粘;二、三句“万水”和“五岭”中的“水”、“岭”均为仄声,这是相粘。

⑶以下句中,三、四句相对;四、五句相粘;五、六句相对;六、七句相粘;七、八句相对。

3、关于变格

常有人提到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的问题,这句话的意思是,在七字句中,第一、三、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,第二、四、六字的平仄必须区分清楚。这口诀对初学诗的人有一定帮助,但这个口诀是很不全面的,因为它未能确切概括平仄通变的规则。应该说“一三五不能不论,二四六必须分明”。因为格律诗的主要特点,是平平仄仄、仄仄平平错综交互,在声调上显出高低长短而又回旋反复的音乐美。如果“一三五”一概不论,所出现的声调就没有这个特点了。如果讲变格的话很复杂,而且大多还需要拗救。这个问题以后再讲。我们现在要记住的是,五言句型除乙种句(平平仄仄平)之外,其余三种句型,第一字均可平可仄,但第三字不要轻易变化。七言的句型(如平平仄仄平平仄)则一、三字可不论,第五字则要论。而乙字句中(仄仄平平仄仄平)连第三字也是要论的,否则容易犯孤平。

4、什么是拗救?

对于“一三五”中“最好要论”和“非论不可”的平仄各字,乃至“必须分明”的“二四六”各字,也非绝对不能通变,只是需要条件。在一定条件下通变,叫做“拗救”。“拗”,指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,或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。“救”是将用错平仄的地方补救过来。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,成了拗句,在相关位置把该仄的地方有意改成平,或该用仄的地方用了平,成了拗句,就在相关位置把该平的地方有意改成仄。这也就是补救。

拗救办法有以下几种:1、一句之中的自相拗救;2、一

联之中的互相拗救;3、自救与互救相结合。

口诀:(以五言为据)

甲种句中四字仄,对句三字平救活。

      乙种句中首字拗,三字变平即协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丙种句中三字仄,下字改平不为错

解析:

⑴、甲种句中四字仄,对句三字平救活。

正例:仄仄平平仄★平平仄仄平

拗就:仄仄平仄仄★平平平仄平★ 

暮景巴蜀僻,春风江汉清。“江”字救“蜀”字。

(此是一联之中的互相拗救,下句救上句)

⑵、乙种句中首字拗,三字变平即协调。

正例:平平仄仄平★ 

拗就:仄平平仄平★ 乱山为四邻。“为”字救“乱”字。

(此是一句之中的自相拗救)

⑶、丙种句中三字仄,下字改平不为错

正例:平平平仄仄★

拗就:平平仄平仄★ 凉风起天末

   “天”字救“起”字。(此是本句自救)

其它句式中还有一些拗救的例子,这里不多赘述。

5、什么是孤平与三平?

传统上所谓犯“孤平”,只指乙种句“平平仄仄平”句型,即除韵脚平声外就剩一个平声的现象。现在把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其它句型也包括在内。

三平调是在诗句末尾出现了三平声,这是作律诗的大忌,而作古风不受限制。

6、 什么是入声字?

古入声是与现代汉语四声完全不同的音调。有的方言里现在仍存在入声。入声字现在在现代汉语中分别归如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中去。要明辨这些入声字,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查韵书。

例:入声读作平声:国、活、敌、滴、哭、福、族、吃;

    入声读作上声:木、谷、曲、脊、百、乞、骨、铁;

入声读作去声:复、育、药、各、莫、力、叶、踏。

这里边,现代汉语中现在是第三、四声的就是仄声,你就按仄声处理。但如果是平声的则要注意它是不是入声字。

判断入声字的窍门

1、用普通话去读一个字音,如果它的声母是b、d、ɡ、j、zh、z 中的一个,声调又是阳平(第二声),那么不管它的韵母是什么,这个字都是入声。例如:

b-: 拔 伯 别 白 雹;d-: 达 得 夺 蝶 敌 独;ɡ-:革 国;j -:夹 节 绝 及 菊 嚼;zh-:札 折 浊 直 竹 宅 轴;z -: 杂 则 昨 足 贼 凿 

2、声母是dtlzcs,韵母是“e”的字,多为入声。

3、声母是kzhchshr,韵母是“uo”的字,多为入声。

4、声母是bpmdtnl,韵母是“ie”的字,多为入声。

5、声母是d、ɡ、hzs,韵母是“ei”的字,多为入声。如:给;黑;贼。

6、声母是nljqx,韵母是“üe”的字,多为入声。

     7、音节是fɑ的字。

     8、音节是fo的字。

当然,用“窍门”一般是不能全部解决问题的,其余的入声字还要靠平时留心辨认,一般地说,凡诗中按规定应用仄声而普通话读作平声的就要引起注意。

7、 什么是对仗?

对仗就是对偶,不仅平仄要相对,而且出句与对句,即上句与下句的词义也要形成对偶。如“天”对“地”;“雨”对“风”;“长”对“短”;“去”对“来”等等。一般说来,最好是 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副词对副词,若放宽点要求,亦可以词组对词组。但须分清,“天”对“大”;“跑”对“红”;“三月”对“花生”都不是对仗。

对仗可分为工对;宽对。

⑴工对:要词性一致,句型相同。如:杜甫的《绝句》:

两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。窗含西岭千秋雪,门泊东吴万里船。

“两个”与“一行”是数量词相对;“黄”与“白”是色彩相对;“鹂”与“鹭”是名词相对,而且都是动物门禽鸟类;“鸣”与“上”是动词相对;“翠”与“青”又是色彩相对;“窗”与“门”是器用类名词相对;“西”与“东”是方位词相对;“千秋”与“万里”是数量词相对;“雪”与“船”是名词相对。

⑵宽对:工对比较难,如果过度追求词藻形式甚至因词害义,则不可取,为了诗的内容好,此时在对仗上可以适当放宽,只要词性、词类相同或近似也算是对仗。这就叫宽对。

如白居易的《感春》“巫峡中心郡,巴城四面春”,“中心”是方位词,“四面”是数目词,它俩相对便属宽对。

8、 什么是押韵?

几个诗句末一字要求同韵,这叫押韵。所谓“同韵“指腹韵和尾韵相同。格律诗的韵,一般是平声,仄韵的极少。不论五、七言律诗,凡首句入韵的,第一、二、四、六、八各句末字同韵;首句不入韵的,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各句末字同韵;若是绝句,首句入韵的,第一、二、四各句末字同韵;首句不入韵的,第二、四两句末字同韵。如:(王维《山居秋暝》)

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。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

竹喧归浣女,莲动下渔舟。随意春芳歇,王孙自可留。

诗中的“秋、流、舟、留”同属一个韵部,叫“十一尤”。

 

9、谈谈古体旧诗(古风)的一些特点

古体诗格律自由,不拘对仗、平仄,押韵较宽,篇幅长短不限,句子有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体和杂言体。杂言诗句子长短不齐,有一字至十字以上,而以七言为主,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。《诗经》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。汉魏以来乐府诗配合音乐,有歌、行、曲、辞等。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。乐府诗又称歌行体。两者的区别在于乐府采用古题,歌行体是自由取题,古诗写抒情为多,乐府重叙事。《孔雀东南飞》是古体乐府;白居易的《卖炭翁》是新乐府;杜甫的《兵车行》是新乐府。

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:有七言中杂五言的,如张籍的《行路难》;有七言中杂三言的,如张耒的《牧牛儿》;有七言中杂三、五言的,如李白的《将进酒》(沿用乐府古体);有七言中杂二、三、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,如杜甫的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(歌行体);有以四、六、八言为主杂以五、七言的,如李白的《蜀道难》(属于新乐府)。

 

10、用照猫画虎法解决格律不熟的问题

先将熟悉的一首合律的绝句、律诗或词,在一旁标出格律平仄符号,然后按谱衡量自己所写的诗或词是否符合规范。如:原作:《农家乐》绝句(新韵)

律谱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诗句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原作平仄谱:

仄仄平平仄仄平     丽日竹篱爬满花    仄仄平平平仄平

平平仄仄仄平平     屋前院后种倭瓜    平平仄仄仄平平

平平仄仄平平仄     若遇旱涝饥荒日    仄仄仄仄平平仄

仄仄平平仄仄平     胜似金银进我家    仄仄平平仄仄平

问题:1、二、三句失粘;2、第三句失替;三、四句失对。

改句:  平平仄仄仄平平   屋前院角种倭瓜,

仄仄平平仄仄平   雨后竹篱缀满花。

○仄○平平仄仄   来日果熟酬奉客,

○平○仄仄平平   面庞圆润象福娃。

 

11、诗写完之后要注意很好地修改

诗写完之后首先要六看:一看用韵别出圈;二看平仄不错班;三看两句要相对(指律诗、绝句);四看两联要相粘(指律诗、绝句);五看古、新不混韵;六看题面不露天。

好的诗稿是通过修改来完善的,要通过六看使其更符合格律的要求。下面举例来说明修改的重要性。

例一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迎奥运感怀

原稿:   五环旗帜迎风飘,神州儿女多骄傲。

         金银奖牌数第一,国际地位步步高。

这首诗可以说是充满了激情,表现了一位老同志对奥运的期盼。但句子之间逻辑关系混乱,五环旗是奥运会旗帜,它迎风飘,并不一定能使中华儿女骄傲;“金牌奖牌数第一”仅仅表明体育成绩,而国际地位的提高是综合国力的反映。其次如果我们用“六看”来衡量,会发现一些不足。

一是用韵出圈:三个韵脚,在平水韵中,“飘”在“二萧”韵;“傲”在“二十号”韵;“高”在“四豪”韵。在新韵中,“飘”“傲”“萧”属同一韵部,但不是一个声部。“飘”“萧”是平声;而“傲”是仄声,在律绝里仄声不能做韵脚。

二是平仄错班:“金银奖牌”,第二、第四字位全是平声;“国际地位步步”都是仄声,犯失替的毛病。

三是两句不相对:首句第二字是“环”;二句第二字“州”,两个在节奏点上的字都是平声,违反了“两句要相对”的规矩。

四是两联不相粘:第二句中儿女的“女”与三句中奖牌的“牌”本应是同声字,现在一仄一平,“粘”不上。

“六看”有四看出现了不合。那么应该怎样改呢?

改稿:   五环旗帜迎风飘,华夏健儿多自豪。

         奥运结缘全世界,龙腾虎跃奋夺标。

这样一改,按新韵的要求应该是一首合格的作品了。

例二:        赞改革开放三十年

原稿:   改革开放三十年,科学发展走在先。

         幸福生活大众享,和谐社会永向前。

这首诗好的地方不去说了,政治上绝对合格。缺点是标语口号太多。写诗不是说不能用政治口号,而是要用得巧妙,不生硬。这首诗中“改革开放”“科学发展”“和谐社会” 按新韵全都是“平平仄仄”结构。一二句、三四句都没能相对;“三十年”是平声连用;“大众享” 又是仄声连用。整首诗给人一种“顺口溜”的感觉。怎么改呢?

改稿:   卅载耕耘硕果甜,中枢决策路途宽。

         科学发展新旌举,社会和谐百姓安。

例三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蟒山游

原稿:   春日潇洒过五环,喜看花开遍蟒山。

         小平植松已茁壮,邓拓石柱刻诗篇。

山体巧雕弥勒像,无忧不虑笑开颜。

         劝君抽闲蟒山游,何必普吉生事端。

这首七律的毛病有以下几点:1、首句中“春日”与“潇洒”节奏点上“日”“洒”都是仄声;2、第二句“喜看”与前句“春日”没能相对,都是仄声;3、第三句“小平”与前句“喜看”一平一仄不能相粘;4、三、四句“小平植松已茁壮,邓拓石柱刻诗篇”,“植松”与“石柱”不能对仗,“茁壮”与“诗篇”不是一类词性。5、五、六两句“山体巧雕弥勒像,无忧不虑笑开颜”,没有一丝对仗意味。6、结尾两句“劝君抽闲蟒山游,何必普吉生事端”,作者在注解中注明普吉指“普吉岛海啸”, 不明白作者究竟要告诉大家什么。7、句中出现两次“蟒山”,明显犯题。

下面试用新韵修改此诗:

春游喜在艳阳天,烂漫花开遍蟒山。

         邓拓赋诗情锲柱,小平植树绿盈园。

弥勒雕像敞怀笑,紫燕吟歌比翼欢。

         一派和谐明媚景,望君珍重乐陶然。

 

12、写政治性强的诗要注意选好切入点,避免标语口号

政治诗不好写,特别是众人皆知的东西更不好写。这就需要诗人下大力气去选材、提炼主题,选用语句。举几例。粉碎“四人帮”;学习邓小平理论,是我党历史上重大事件,大题材,怎么写?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:

七绝难忘那个十月

喜鹊欢歌跃树梢,王张戴铐锁江姚。

惊天锣鼓神州起,华夏城乡酒热销。

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在邓小平同志主政之前,胡耀邦同志是立下汗马功劳的,这段历史怎么写、最近我读到武将同志一首诗:《七律仰望共青城》。诗前有小序:“粉碎‘四人帮’的当月,叶剑英元帅派叶选宁看望在家赋闲的胡耀邦。胡托叶选宁转告叶帅三句话:停止批邓,人心大顺;冤案一捋,人心大喜;生产狠狠抓,人心乐开花。”

《七律仰望共青城》。

三论人心致叶翁,史称现代对隆中。

推平冤案顺民意,制订新规利众生。

突破教条抓《动态》,展开讨论用《光明》。

多情未了君先去,感佩斯人望共青。

 “三论人心致叶翁,史称现代对隆中”。这里把胡耀邦致叶帅的三句话,认同为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治国谋略。这个评价了不得。写得多好。诗最后写道:“多情未了君先去,感佩斯人望共青。”表达了对耀邦同志的感佩之情。

 

一首好诗的出现,不是偶然的,它是心血的结晶,它是辛勤劳动的产物,“天道酬勤”,老天爷是公平的。我们要认真学好诗词格律,掌握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,力争创作出诗词精品。我相信未来的李白、杜甫,就在我们当中。

 

诗词格律速记一览表

句型顺序

五 言

绝 句

七 言

绝 句

句型顺序

五 言

律 诗

七 言

律 诗

A

 

 

 

 

 

仄平平仄

 

平平仄仄平

 

平平仄仄

 

仄仄平平

 

平 仄平平仄

 

仄 平平仄仄平

 

仄 平平仄仄

 

平 仄仄平平

A

 

 

A

甲乙丙丁甲乙丙丁

仄平平仄

平平仄仄平

平平仄仄

仄仄平平

仄平平仄

平平仄仄平

平平仄仄

仄仄平平

平 仄平平仄

仄 平平仄仄平

仄 平平仄仄

平 仄仄平平

平 仄平平仄

仄 平平仄仄平

仄 平平仄仄

平 仄仄平平

B

 

 

 

 

 

平平仄仄平

 

仄仄平平

 

仄平平仄

 

平平仄仄平

 

仄 平平仄仄平

 

平 仄仄平平

 

平 仄平平仄

 

仄 平平仄仄平

B 

 

 

C

乙丁甲乙

丙丁甲乙

平平仄仄平

仄仄平平

仄平平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