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 页 >>
理论与实践 >> 趣诗与诗趣 赵永生
趣诗与诗趣 赵永生

趣诗与诗趣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赵永生

 

在我国文学的百花园中,古典诗歌是一束艳丽的奇花,古典诗歌,特别是格律诗(包括词)在形成的过程中,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。但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限,大多数诗友仅对古风和格律诗词比较熟悉,而对古风及格律诗以外的诸多杂体诗接触不多,有的虽对其中某些体式(如打油诗、回文诗、叠字诗、藏头诗等等)有些了解,但也仅限于皮毛。其实,在诗的国度里,许多体式的诗歌是别有韵味的。为了丰富大家的学养,开拓大家的眼界,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杂诗中的一些有趣的诗和它们不同于众的趣味。

1、打油诗:

此种诗是旧体诗的一种,即俳谐体诗。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﹑不拘于平仄韵律。此种诗因人而得名。据说,唐朝有一个叫张打油的人,喜欢作诗,也有的说是一个姓张的卖油郎,由于其爱作诗,人们没记住他的名字,泛称“张打油的”。他的诗别具一格。一天,天降大雪,四域皆白。他的诗兴大发,随口吟道

江山一笼统,井上黑窟窿。

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

这首诗字义浅显,对雪景刻画得贴切、逼真;远景、动物、静物都写到了,特别是最后一个“肿”字,更为形象。但由于张打油没有名气,再加上这首诗没有寄兴,只是自然主义的描写,因而诗作传播不广。

关于张打油,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:一年冬天,南阳县的几名衙役在县衙刚落成的白影壁墙上发现一首“新诗”:
      六出纷纷降九霄,恰如玉女下琼瑶,

有朝一日天晴了,使扫帚的使扫帚,使锹的使锹。
  衙役报告之后,县令大怒,命缉拿涂写者。衙役经明察暗访,确定是人称张打油的卖油郎所为,不容分说,将其索到县衙。张打油知道这下坏了事,自辩道:俺张某自幼饱读诗书,岂是做此等下三滥文字之人乎?县令乃命其当场赋诗以说明其清白。时值安史之乱,官兵困南阳,卖油郎乃迈着方步,摇头晃脑地吟诵道:“天兵十万下南阳”,县令听罢,暗暗吃惊:出句气魄宏大,看来不象是影壁的涂写者,刚想让人把他放了,不料卖油郎继续吟道:“也无救兵也无粮”。县令开始皱眉,不料卖油郎接下来竟吟道:“有朝一日城破了,哭爹的哭爹,喊娘的喊娘!”县令一听,这几句诗同写在墙上的哪一首,句式结构完全一样,不由得捧腹大笑,不但没有给他治罪,反而把他放走了。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。

历史上流传的打油诗,大多有时代背景。例如有一首有关昆明大观楼长联的打油诗:“软烟袋(阮芸台)不通,萝卜韭菜葱,擅改古人对,笑煞孙髯翁。”这首诗的来历是这样的。

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昆明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作:

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,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。看: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蘋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,莫孤负: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,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: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
孙髯翁的长联大约写于公元1765年,当时官场腐败,民不聊生,诗人有感而发,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,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,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规律,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笔。他把正统皇朝看作是不长久的幻影,把帝王们的“伟烈丰功”看作是“苍烟落照”里的“断碣残碑”。在当时来讲,这是一种明显的叛逆思想,具有“犯上”的嫌疑,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。

道光初年,在风雨飘摇中来昆明任云贵总督的阮元(阮芸台)慕名至大观楼,他对长联越看越不顺眼,越看越有气。他认为:“孙髯原联,以正统之汉、唐、宋、元,传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,岂不乎说到我朝?故改‘伟业丰功’为“爨长蒙酋”,递到吴三桂等人身上,所以抉正而消逆也 。”于是他利用权势,强行把长联改了,作为他“扶正消逆”的功绩,另制了一副长联挂在大观楼前:

五百里滇池,奔来眼底,凭栏回忆,喜茫茫波浪无边。看:东骧金马,西翥碧鸡,北盘龙,南驯宝象。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。趁蟹屿螺洲,衬将起苍崖翠壁;更蘋天苇地,早收回薄雾残霞,莫孤负:四围香稻,万顷鸥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
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,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: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爨长蒙酋费尽移山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碑,都付与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鸿雁,一片沧桑(阮元改的字句用黑体标出)

两联相对照即可看出阮元其实改得很糟,把原来优美的有诗意的句子改成了一些死句 ,自然引起人们强烈的不满,当时就有名士指责说:“阮元所改,不及原文远甚,芸台亦多事矣。”于是一首讥讽阮元的打油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:

软烟袋(阮芸台)不通,萝卜韭菜葱,

擅改古人对,笑煞孙髯翁

在众人的一片抗议声中,阮元被调离后,其改制的长联也就悄然撤消了,换上的仍是布衣诗人孙髯翁千古流传的佳作。

打油诗的讽刺功能是别的诗体所不能比拟的,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创作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,身份不同,讽刺的内容和力度就有所差别。举个例子说明。从前有个秀才,在财主家教书,主人吝啬刻薄,每天给先生吃的都是照见人影的稀粥。秀才不满,作了一首打油诗:

    合米煮成粥一瓯,东风吹开几道沟。

恰似一池西湖水,渔翁垂钓江上头。

财主家的长工,听了秀才的诗,觉得不够味,给他改了:

数米煮成粥一瓯,鼻风吹起两道沟。

远望像面清圆镜,近见长工在里头。

您看,这一改,吝啬财主的丑恶嘴脸和长工的愤怒都表达出来了。

打油诗到了现代,更成为许多人取乐讽刺的工具,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,开始反映现实生活,表现人民的思想、要求和愿望,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,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。如1927年以后,蒋介石收罗了各路诸侯,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,但实际上争权夺利,勾心斗角,各怀鬼胎。于是鲁迅先生写了一首南京民谣》打油诗:

大家去谒陵,强盗装正经;

静默十分钟,各自想拳经。

这首诗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,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。格调幽默风趣,语言通俗如话,生动形象。

解放战争后期,诗人袁水拍有一首《咏国民党纸币》的打油诗,很有意思:

跑上茅屋去拉屎,忽然忘记带草纸,

袋里掏出百万钞,擦擦屁股满合适。

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,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。语

言风趣逗人,俚俗可笑。

全国政协原副主席、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,也擅长写打油诗。文革期间(一九六八年五月),陈伯达罪行暴露后,他口占了一篇《陈伯达材料阅后》:

当年捉到小爬虫,慷慨激昂攘臂起。

高呼还有变色龙,说要追根追到底。

三年露出龙尾巴,原来就是你自己!

一九七三年,针对一些电视剧胡编乱造情节,他写了一首《西游演了是封神》:

如来佛胡授记,姜太公乱封神。

吃一顿涮羊肉,便硬派作回民。

七十年代,文革动乱中,针对“四人帮“的倒行逆施,许世友将军写了一首《莫猖狂》打油诗:

娘们秀才莫猖狂,三落三起理应当。

谁敢杀我诸葛亮,老子还他三百枪。

诗的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,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。

打油诗用的是俚俗的语言,是典型的俗文学。也许正因为这“俗”,一些“正统”文人才把它视为旁门。其实思想文艺上的旁门往往更有意思,因为更有勇气和生命。它把现实中荒谬的世相展示给人们,把是与非、美与丑完全翻了个,让人们在阅读中产生奇趣,由对诗中荒唐的说教感到滑稽可笑,再到有所启悟,从而认识诗中更深层次的内涵。

打油诗还能以诙谐的笔触反映乐观的人生态度。聂绀弩,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老战士、文学家,1957年遭厄运,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,在北大荒劳改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,典雅中掺以打油,或打油中缀以典雅,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,对生活充满乐趣,对前途充满信心,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。他与同遭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,写了两首七律,兹录其一:

  君自舀来仆自挑,燕昭台畔雨萧萧。

  高低深浅两双手,香臭稀稠一把瓢。

  白雪阳春同掩鼻,苍蝇盛夏共弯腰。

  澄清天下吾曹事,污秽成坑便肯饶?

整首诗是打油体,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:“燕昭台”,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,筑台置千金于其上,名黄金台。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,读来使人忍俊不禁。白雪阳春: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,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,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,妙趣横生。澄清天下”,典出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》:(范)滂登车揽辔,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。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,还充满革命的责任感、自豪感。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、深厚的古籍知识、娴熟的艺术技巧,决不能写出来。

聂绀弩的打油是高级打油,和那种不讲比、兴,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。所以,学诗词起步之后,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,多积累古典诗词语汇,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,是很难上路的。

2、剥皮诗:

  剥皮诗又称戏仿诗、依仿诗、套改诗、仿拟诗,是古代幽默杂体诗的一种。剥皮诗通常以前人的名诗做基础,运用删节、增添、颠倒、调整或仿拟的手法,改动一些字,赋予该诗以新奇的内容,使所得的新诗产生与原诗对比鲜明的意趣,以及嬉笑怒骂、诙谐幽默的效果。

剥皮诗最早见于唐代。《大唐新语》载,唐人张怀庆“好偷名士文章”。例如,李义府写了一首诗:“镂月成歌扇,裁云作舞衣。自怜廻雪影,好取洛川归。”张怀庆看后觉得不错,就每句添两个字,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:“生情镂月成歌扇,出意裁云作舞衣。照镜自怜廻雪影,时来好取洛川归。”由此张怀庆被人称作“活剥张昌龄,生吞郭正一”,这也正是成语“生吞活剥”的由来。

南宋时,朝廷被投降派把持,君臣偏安一隅,不思收复失地,迁都临安后,仍花天酒地,醉生梦死,诗人林升愤懑不已,写了一首《题临安邸》,抒发自己爱国伤世之情。诗云:

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。

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。
这首诗直抒胸臆,用意明显,鞭挞南宋统治者,可谓入木三分。

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利,迁都重庆,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抗日救国,依旧吃喝玩乐,有人仿林升赋诗云:

山外青山楼外楼,嘉陵歌舞几时休。

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渝州作石头。

此诗针砭时弊,讽刺绝妙之极。

在改革开放中,有些人借考察之名,行公款旅游之实,于是有人仿效林升的诗,写了一首“公款歌舞”的剥皮诗:

山外青山楼外楼,公款歌舞几时休?

香风薰得诸公醉,九州处处作杭州。

诗句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,矛头所向,犀利无比。

清人戏作《惧内即景》诗:

云淡风轻近天,傍花随柳跪床前

时人不识余心,将谓偷闲学年。

这是将宋程颢的《春日偶成》改了六字,原作是:“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”,这六字的改变,对“怕老婆者”挖苦得入木三分。

历史上,建安时期的才子曹植《七步诗》脍炙人口:

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
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
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
郭沫若对此诗“反其意而剥皮”,作诗云:

煮豆燃豆萁,豆熟萁亦灰

不为同根生,缘何甘自毁

原诗的中心是“相煎何急”——比喻骨肉自相残害,改诗则强调“豆熟萁灰”,是出于亲人相助,互相成全。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,变为褒义。

鲁迅在《华盖集--咬文嚼字》中,为揭露当时国立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等一帮学阀摧残迫害青年,戕害教育的卑劣行经,也剥了一次曹植的《七步诗》:

煮豆燃豆萁,在釜泣。

我烬你熟了,正好办酒席

诗中抒发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慨,嬉笑怒骂,刺贪刺虐,令人拍案叫绝。

唐朝的大诗人崔颢写有一首著名的《黄鹤楼》诗: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日暮乡关何处是? 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鲁迅在1933131写的《崇实》文章里,就据此诗剥皮创作一首《剥崔颢黄鹤楼诗吊大学生》:

人已乘文化去,此地空余文化城。

文化一去不复返,古城千载冷清清

专车队队前门站,晦气重重大学生

薄榆关何处,烟花场

当时日寇占领东北,图谋大举进逼华北,北平一片混乱。达官显贵们沉迷“烟花场上”,不思抗日救亡、共赴国难,只知敛财保命,大肆搜罗国家珍宝仓皇逃离,终使北平“空余文化城”,另人扼腕不已。鲁迅先生的仿作虽只将崔颢原诗略做改动,却使其成为一首反映当时北平社会真实状况的政治讽刺诗,以笔为矛,无情地揭露了反动政府的卖国丑态。

唐代王昌龄有一首七绝佳作《芙蓉楼送辛渐》:

寒雨连江夜入吴,平明送客楚山孤;

洛阳亲友如相问,一片冰心在玉壶。

该诗表达了诗人耻于功名、洁身自好的淡泊心态。北伐战争中期,叶挺将军领导的独立团把北洋军阀打得丢盔弃甲,逼得大军阀吴佩孚只身逃往洛阳。吴见自己大势已去、局面已无法挽回,遂扬言从此不问国事,整天借酒浇愁。叶挺将军为讥讽他,仿《芙蓉楼送辛渐》而挥毫作剥皮诗一首:

白日青天竟倒吴,炮声送客火车孤。

闷至解愁去烦恼唯有雄心在壶。

此诗对吴佩孚欺世盗名之举进行了辛辣嘲讽,也道出了吴佩孚的无奈之态。

1971913,林彪叛逃,在蒙古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,“折戟沉沙”后,时任我国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和符浩大使谈起此事。符浩偶然吟起唐路轮的《塞下曲》诗:“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欲将轻骑逐,大雪满弓刀。”

乔冠华听后说,述旧不如翻新,随口吟出一首剥皮诗:

月黑雁飞高,林彪夜遁逃。

无需轻骑逐,大火自焚烧。

吟诗之后,二人捧腹大笑。与原诗相比,仅数字不同,切人切事,着实有趣。

既有剥皮诗,便有剥皮词。宋李清照有一首《如梦令》词,大家非常熟悉:

昨夜雨疏风骤,浓睡不消残酒。试问卷帘人,却道“海棠依旧”。“知否?知否?应是绿肥红瘦。

近年,有些人慷国家之慨,公款吃喝之风盛行。有人仿《如梦令》词以讽刺:

今日碰杯声骤,畅饮西洋名酒。试问宴中人,却道公司依旧。知否?知否?早已私肥公瘦!

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首诗《闺意献张水部》,多年来脍炙人口,写的是新媳妇过门第二天的事:

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

妆罢低声问夫婿:画眉深浅入时无。

    不久前,有人针对年轻人不尊敬老人的世况,把朱诗的最后一句前五字改了。

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

妆罢低声问夫婿:老不死的几时无?

这一改,把一个毫无教养,自私狂傲,没有人性的儿媳妇的丑恶形象暴露于世,此妇跟原作当中的那个儿媳妇相比,真乃天壤之别。但愿我们不要遇上这样的儿媳妇。

在此我们要强调,剥皮绝不等同于抄袭,它是运用删节、增添、颠倒、调整等手法,改动一些字,赋予原诗以新奇的内容,不是照原题、用同韵再作一首。

2007年《北京诗苑》刊载欧阳鹤一首《审小偷》:

纷纭世界出奇闻,狭路相逢法也神。

今日华堂君审我,前宵贵府我偷君。

五千盗款刑三载,百万贪银酒一巡。

尔秘深藏吾揭露,难逃天网更何人?

无独有偶,同年新疆《昆仑诗词》第二期出现郭玉琨一首诗,题目也叫《审小偷》,诗云:

大千世界久声闻,贼遇赃官贼也神。

小摸小偷君看我,大贪大贿我输君。

柜中存折留七位,桌上茅台过几巡。

今日位尊休笑早,明朝事发不如人。

大家比一比,看一看,两诗特别相似,如果说是“剥皮”,是说不过去的。对这个问题,诗人温祥在《眼误、笔误、心误》一文中用近似于“曲”的语言,表达了自己的看法:

“更有一桩疑案,令读者过眼滔滔云共雾。笑破肚。两作者《审小偷》,一在北京出生,一在新疆落户。题目韵同不奇怪,奇的是句法、内容多有惊人相似处。该弄清楚,是否有人审小偷前把小偷做。证明眼误导致笔误,笔误源于心误。维护诗坛纯洁,警示偷儿止步!”

 

3、塔形诗

这种诗上尖下宽,类似塔形。它最早来自“一七体诗”。因为后来有人写出“一九体”、“一十体”,“一七体诗”的名称就含纳不下了,故,叫塔形诗较为贴切。既来源于“一七体”,咱就从一七体讲起。

一七体诗,必须从一字句到七字句。最初的一七体诗为单塔形,从一字开始,每阶递增,直到七字,整首廿八个字;后来一七体发展到双塔形,除首句外,其它都是各自成对。一般以物为题,以题为韵,一韵到底,不论平起或仄起,均有一定的构成规律,每首十四句,五十六个字。

一般认为,一七体诗的创始人是唐代的张南史。据记载,张南史所写的一七体诗现存有六首之多。一七体诗在《沧浪诗话》、《全唐诗》等书中,列入诗的部分,但清代的毛先舒在他的《填词名牌》中则把它归入词中,名曰“—七令”。一七体诗自诞生后,文坛上不少人也写了一些;如唐代白居易的《诗》,刘禹锡的《叹水别白二十二》,明代冯梦龙的《风》均写得很有功力。

塔形诗有单塔和双塔两种形式。

单塔形

<<儒林外史>>第二回:《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》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念的就是一首一至七言的塔形诗。形式如下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呆,

秀才。

吃长斋,

胡须满腮。

经书揭不开,

纸笔自己安排,

明年不请我自来。

双塔形:

张南史的平韵一七体诗《泉》

  泉。

水净,苔鲜。

石上激,云中悬。

津流竹树,脉乱山川。

扣玉千声应,含风百道连。

太液并归池上,云阳旧出宫边。

扎陵井深凿不到,我欲添泪作潺湲

 

刘禹锡的《叹水别白二十二》

水,  水。

至清,尽美。

从一勺,至千里。

利人利物,时行时止。

道性净皆然,交情淡如此。

君游金谷堤上,我在石渠署里。

两心相忆似流波,潺湲日夜无穷已。

 

  白居易的《诗》(有人把此首放到词《一七令》里)

诗,  诗,

绮美,瑰奇。

明月夜,落花时。

能助欢笑,亦伤别离。

调清金石怨,吟苦鬼神悲。

天下只应我爱,世间惟有君知。

自从都尉别苏句,便到司空送白辞。

 

白居易的《诗》,可说是简约的诗论。其称诗歌“能助欢笑,亦伤别离”,“调清金石怨,吟苦鬼神悲”,传为经典。

在唐宋诗人圈里,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。举一个例子。宋代孔仲平写有一首一七体的《送梦锡》是这样的排列法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,

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宿驾,宵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秋见老,雨初晴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黄叶归思,青山去程。

        身随一雁远,眼入故乡明。

      流水光阴可惜,浮云轩冕自轻。

    把酒日飞鹦鹉盏,寻花更到凤凰城。

这首诗是老朋友梦锡托词有病,要回家,孔仲平送他的时候写的,“身随一雁远,眼入故乡明”,是说他的心仿佛跟着朋友一块走了,见到家乡时,朋友的欢乐就是自己的欢乐。就是这个孔仲平,独出心裁,还写过一首“倒一七体”。

仕宦千忧出海涛,功名一笑付秋毫。

荣望弃如脱屣,归心断若操刀。

东堂展图画,北牖缀风骚。

晴煎越茗,寒泛宫醪。

超世网,释天弢。

就逸,辞劳。

高,

高。

一七体写的人多了,又有人别开蹊径,写出了“一九体”,唐朝的鲍防、严维、郑槩、成用、陈元初、张叔政、贾弇、周颂几个诗人凑到一起,搞了一次“一字至九字诗联句”:

东,

西。(鲍防)

步月,寻溪。(严维)

鸟已宿,猿又啼。(郑槩)

狂流碍石,迸笋穿磎。(成用)

望望人烟远,行行萝径迷。

探题只应尽墨,持赠更欲封泥。(陈元初)

松下流时何岁月,云中幽处屡攀跻。(张叔政)

乘兴不知山路远近,缘情莫问日过高低。(贾弇)

静听林下潺潺足湍濑,厌问城中喧喧多鼓鼙。(周颂)

 

“一九体”诗出来以后,又有人写了“一十体”。大文豪苏东坡的表弟文同,就写有一首“一十体”的《咏竹》诗:

             《咏竹诗》  宋•文 同

              竹,

竹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森寒,洁绿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湘江滨,渭水曲。

        帷幔翠锦,戈矛苍玉。

      心虚异众草,节劲逾凡木。

    化龙杖入仙陂,呼风律鸣神谷。

  月娥巾帔静苒苒,凤女笙竽清蔌蔌。

林间饮酒啐影摇樽,石上围棋清阴覆局。

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,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。

若论檀栾之操无敌于君,欲图潇洒之姿莫贤于仆。

 写诗写到“一十体”也就可以了,还有人接着写到“一十五体”,这就有些过头了,因为再往长里写,一行容不下,若接到下行,就形成不了金字塔了。

 

4、连环诗

此种诗体有多种形式

第一种:咬住前句诗尾的数个字,在下句中又作生发,诗中每字都要用两次,强调某种状态或情感,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。就像用通俗语言说:姑娘,我爱你!姑娘,我真的爱你啊!这是一种重复强调,这种顶真式强调,显然更巧妙,更感人,更给人以美感。我们欣赏一下传说中苏轼与苏小妹、秦少游所作的连环诗:

《赏花》由来——苏小妹遥寄回环诗

六月的一天下午,苏小妹与兄长苏东坡正荡舟湖上,欣赏那无边景致,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信。一看,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:

  静思伊久阻归期,久阻归期忆别离;

  忆别离时闻漏转,时闻漏转静思伊

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,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。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,便仿少游诗体,也作了一首回环诗,遥寄远方的亲人:

采莲人在绿杨津,在绿杨津一阕新;

一阕新歌声漱玉,歌声漱玉采莲人

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,他也不甘寂寞,略加沉吟,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:

    赏花归去马如飞,去马如飞酒力微;

酒力微醒时已暮,醒时已暮赏花归

   我们再看一首今人“己丑斋主人”写的《春染芳林》:

123456